《開始自組登山》登山必學!四大行進技巧 - 登山/健行 - 戶外
6678
《開始自組登山:從行進技巧、裝備配置到野炊指南,專業嚮導的登山野營心法》 王晧瑜(普魯圖) 著 / 紅樹林出版
請繼續往下閱讀
(以下節錄自本書 p.138-p.142)
登山使用的肌群以下半身為主,包括臀部的臀大肌、臀中肌;大腿的股四頭肌、腿後肌群;小腿的腓腸肌、比目魚肌。除了訓練好這些部位,正確的運動姿勢、發力技巧以及行進節奏也很重要。掌握下述行進技巧,可以有效維持運動表現。
走路方式一、縮小跨距
步伐的跨距大小,會影響肌肉延展的長度;持續跨大步前行,肌肉必須承受較大的拉伸與收縮力量。肌肉延展時,肌纖維會變得細長,如同一條拉到緊繃的橡皮筋,此時肌肉較容易斷裂;大跨距也使關節承受更大壓力。此外,若路面溼滑、坡度較陡,小步小步走也能避免滑倒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二、放慢速度
快速行進時,肌纖維必須快速拉伸與收縮,容易造成肌肉疲勞;過快的運動也會使呼吸與心跳加速。有些人登山時總是走得很快,但又必須頻頻停下休息,就是因為身體不斷進入無氧運動的狀態。
放慢速度,維持在低於五分喘,長時間持續緩慢前進,將會走得更輕鬆;遇到陡升坡度時,將速度放得更慢、跨距再縮小一點,讓身體維持運動的持續性。
如果很難找到呼吸與動作的節奏,可嘗試以呼吸帶領步伐。吸氣時跨出一步,吐氣時再跨出下一步,專注控制呼吸,有效放慢呼吸,限制自己不要走太快。若覺得步伐跟不上呼吸節奏,可讓呼吸放得更慢,以深呼吸的方式行走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登山很有趣,只要放慢行進節奏,反而能越快抵達目的地。緩慢的步伐可以確保身體處在有氧運動的狀態,同時避免乳酸堆積、增進休息時的回復速度。
三、呼吸方式
呼吸可分為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,若兩種呼吸法同時使用,又稱為全呼吸。不僅針對登山,日常生活若能做到全呼吸也有益於健康。無論採用哪一種呼吸法,重點都是放慢呼吸速度,找到自己的走路節奏。
當呼吸變得急促,容易造成胸腔、橫隔膜疲勞,便會因為代償作用,開始以肩膀用力上抬的方式呼吸,變得更累。
行進時上半身可適度前傾,但不宜過度彎腰駝背。背負過重也會難以呼吸順暢。休息時盡量卸下背包,或將背包倚靠他物,減輕負重。
四、維持重心
行進時需將重心維持在身體中心點,並將背包重心靠向肩膀。若沒有保持重心穩定,身體必須消耗更多能量矯正重心,時間久了後,便容易疲勞,甚至摔傷。
負重行進時上半身可適度前傾,有助於維持重心。 上坡發力方式上坡時,身體重心應微微向前傾斜,從髖骨後側的臀大肌發力,驅動身體向上,降低膝蓋負擔。發力時,要感覺屁股縮緊,這樣代表有使用到臀大肌。若一直倚靠大腿力量發力,當肌肉開始疲勞時,就容易造成膝蓋痛。
長時間上坡,很容易感覺到小腿後側的肌肉緊繃,這是因為腳尖指向正上方時,小腿的肌肉會拉伸到緊繃的狀態。建議以略為外八的方式行走,或以側上的方式,並以全腳掌著地,避免一直墊腳尖,小腿比較不會那麼痠。
持續上坡時,可在每次轉移重心時,將支撐身體的腳打直,使肌肉得到片刻的放鬆,也就是所謂的休息步。
善用登山杖來減輕身體的負擔。 省力的下坡技巧下坡時,膝蓋須承受較大的衝擊力,掌握下坡技巧,能有效降低膝蓋負擔。
為了讓膝蓋周遭的肌群平均分攤膝蓋的壓力,側下時可以不斷變換向下的方向,有時讓左腳在前,有時讓右腳在前,避免一直正面下坡。 使用臀大肌分攤向下踩踏的膝蓋受力。膝蓋微彎,將臀部向後推,以臀大肌發力,此動作近似於深蹲。 以登山杖支撐身體的重量,再向下跨步,降低身體衝擊。 縮小步伐、選擇落差較小的腳點,可以使步伐變得更輕,跳躍、重踩會增加膝蓋的衝擊力。 緩下坡時,先以前腳掌著地,像是掂起腳尖,啟動踝關節與小腿肌群來分攤膝蓋受力;大家可以想像,當膝蓋微彎時,雙腳就像彈簧一樣有彈性,可達到緩衝效果。前腳掌著地後,再轉移動心,放下後腳跟,以全腳掌著地。 肌肉受傷比疲勞更難以修復,增加休息次數,讓肌肉適時休息,能有效避免傷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