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3年前比赛期间叛逃去美国,导致中国惨败的胡娜,如今怎么样了?
3263
在这样的环境下,胡娜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,四岁那年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玩泥巴,她已经在球场上挥拍练习了,她不是被逼着练,是发自内心地喜欢,挥汗如雨也觉得开心,10岁那年,她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敏锐的球感顺利进入了省队,成为队里年纪最小的选手。
15岁时她在全国青少年网球赛上一骑绝尘,把比她大三四岁的对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,一战成名,16岁那年,她又斩获全国女单冠军,成为了国内女子网球的新星,在那个体育资源有限的年代,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天花板级别。
全国都在关注她,国家队重点培养她,媒体把她当作中国网球的未来,可以说她走到哪儿都是镁光灯的焦点,更重要的是她真的有实力,她的击球力量,跑动速度和场上意识在亚洲都是数一数二的。
1979年胡娜跟随国家队首次出访美国,参加中美之间的友谊交流赛,那是她第一次踏上西方的土地,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,那次经历是震撼的,她见识到了自动发球机,全天候球馆,标准的球员宿舍,还有那些她在国内从未见过的设施,比如自动洗衣机和恒温淋浴。
她偷偷站在中央看台的最高层往下望,下面是一个标准的国际网球场,她的心被什么东西猛地击中了一下,她想象自己有一天站在那里,以真正职业选手的身份登场,听着掌声看着电视镜头追随自己每一次击球。
那个时候她的梦想是进入WTA前20,她曾经觉得这个梦想在中国也能实现,但美国的那次经历让她开始动摇,她觉得也许只有在这里,她才能更快实现目标,也为后面她的叛逃埋下了伏笔。
1982年夏天胡娜再次来到美国,这次是代表中国参战联合会杯,她已经是队里不可或缺的主力,一开赛就轻松战胜了日本选手状态火热,中国队士气高涨,大家都认为这次说不定真能拿下德国,可是没想到就在与德国比赛的前夜她消失了,而且是彻底“人间蒸发”。
当时的队友李心意还记得很清楚,胡娜晚上说要去提点冰,借口是房间没冷饮了,就这么走出门口,可谁也没料到她一去不复返,第二天一早,胡娜没出现在早餐桌上,教练敲门也没人应,房间整整齐齐连行李都没带走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明白了,她逃了。
中国队一下子乱了阵脚,原本寄希望于胡娜一锤定音,如今主力人都不见了,其他选手瞬间没了心气,最终中国队败给德国,提前出局,而胡娜那边已经联系了律师,请求美国政府给予政治庇护,消息传回国内瞬间在媒体和政府层面掀起轩然大波。
要知道那是1982年,中美刚刚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没几年,体育交流刚起步,这种临阵脱逃性质的叛逃,影响的不仅仅是比赛成绩,更是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基础,为了这件事,中国方面火速叫停了所有中美间的体育交流,网球队被迫重组,教练团队变动,甚至连部分运动员也被调岗处理。
胡娜可能没想过,她一个人跑了,后面一群人跟着遭殃,而她在美国也没有过的更好,她幻想着站上中央球场的画面并没有马上发生,她没有合法身份,不能公开露面也不能参赛,每天躲在朋友家里,吃冰淇淋压抑情绪,体重飞涨20斤。
那些日子,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学英语练体能,等待身份的合法,她去圣地亚哥大学补习语言,希望将来能更好地适应职业赛场,1983年她的庇护申请终于获批,正式成为美国合法居民。她开始尝试参加比赛,奈何此时的WTA门槛已大大提高,因为长时间未参赛没有排名,她只能从最低级别的资格赛打起。
她在1984年参加了美网,第二年打进温网第三轮,一度让人看到她的潜力,但频繁伤病,缺乏系统训练和资源支持,让她再也没能更进一步,于是在1992,她选择悄无声息地退役。
退役之后的胡娜并没有彻底离开网球,她先是在美国短暂做了几年私人教练,后来去了台湾,创办了胡娜网球俱乐部,教小孩,办训练营,偶尔参加些网球节目,她没有像其他退役选手那样成名,也没有拿下大满贯的光辉履历。
她的人生轨迹,从辉煌走到了平淡,晚年的时候甚至有些凄凉,但她依旧试图复出,2014年,她突然回到北京,举办了一场个人画展,还高调接受采访,说自己这些年专心画画,想通过艺术表达内心。
她的画作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,反倒是她的人引来了讨论,一时间网络上掀起关于胡娜回国捞金的舆论风暴,有人说她想洗白,有网友评论道:既然当时选择了离开,就永远不要回来,现在又回来捞金是觉得互联网没有记忆吗?
更令人唏嘘的是,她在采访中提到与当年教练还有联系,可正是因为她的出走,那位教练被调离岗位,职业生涯一落千丈,很多人问:如果她当年没有走,会不会成为中国的李娜?答案没人知道,但她当年背弃的,是整个系统和无数支持她的人,是国家队、是队友、是教练、是一整个体育体系。
相比之下李娜虽然也曾反叛体制,但她最终找到一条更智慧的出路,她选择单飞而非叛逃,在体制外打造自己的职业道路,同时也赢得了国家的尊重,李娜站上的是世界的领奖台,胡娜则始终徘徊在过往的阴影中。
大家怎么看待胡娜当时的选择?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